以下文章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李思楚 胡文娟

蒋南青:推动可持续消费需要加强政策协调性

消费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可持续消费的热度也与日俱增。然而,作为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领域,消费的可持续转型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 

作为国内较早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先行者之一,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回顾了国内可持续消费的推进历程,并就相关挑战以及行动建议进行了分享。她表示,未来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人类传统的消费模式,高度依赖资源的消费模式肯定要改变。

理念更新倒逼生产端绿色转型
随着人口增加,消费需求提高,面对地球有限的承载力,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其中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被作为目标12纳入议程,彰显了全人类迅速转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据蒋南青介绍,早些时候,国内外都将视线更多地投向绿色生产或清洁生产,对绿色消费或可持续消费的关注并不够。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迎来高速增长,生产对于经济的贡献趋于饱和,消费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并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引导力量,消费领域也开始重视并着手推动可持续发展。

 

蒋南青回忆说,从行业层面看,零售行业是最早开始行动的,“零售业一边链接商业,一边对接消费者,具有很好的中间属性,而且产品涉及生活的必需品,消费群体庞大,在可持续消费理念沟通倡导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她举例指出像家乐福、宜家等全球性大型零售商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引领方面率先行动,对于消费者可持续意识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宜家商场可持续循环中心

蒋南青表示,伴随着理念推动和转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现在已经传递到了生产企业和品牌方,“企业开始关注如何帮助消费者更好、更绿色地生活,在业务层面加速可持续转型。同时,也更加注重传递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她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和ESG概念的火热更加推动了消费产业的绿色转型。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和品牌方纷纷设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减碳目标更新、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产品制造等方面做出承诺,将会引起更大范围的传递效应。

推动可持续消费挑战巨大
推动可持续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挑战不言而喻。在蒋南青看来,响应政策号召是企业的行动的强有力动因。她指出,尽管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了推动绿色消费的顶层设计《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但在政策协调性上仍存在一定挑战。 

“消费问题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比如消费的主管部门是商务部,但涉及到绿色环保,主管部门又是生态环境部,涉及到生产的话,主管部门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他相关部门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间沟通协作不充分的话,则会出现各管一方的问题”。蒋南青表示,由于消费链条较长,且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消费崛起,出台一些有效性的政策将更加迫切。

 

蒋南青同时指出,目前的政策大多针对于企业生产,对后端消费者还没有太多政策抓手。“从趋势来看,推动可持续消费越往后越偏向后端消费者行为。绿色产品制造出来后,如何促使消费者做出绿色选择,如何鼓励消费者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涉及到行为端的引导和改变时,政策也很难触达。

 

所以,需要行业间的协同合作,设立跨行业联盟,推动行业标准的串联,也需要更多数字化技术平台的支撑,比如碳普惠等,将生产端与消费端连接到一起,进行行为的量化,促进生产与消费的闭环形成”。

 

缺乏政策监管,企业的行动力度势必不足,同时商业模式的缺失也让很多企业难以行动。蒋南青介绍说,有意愿有作为的往往是大企业,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则处于观望状态,或者迫于发展压力还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而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状态。她解释说,推动可持续消费不可避免会存在成本投入,如果没有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商业模式,又没有强制性政策的话,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推动。

加速消费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态势,消费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促进消费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起到重大作用。 

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表明,消费端所产生的资源能源消耗占比也在不断增加。蒋南青认为,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实现消费增长和资源消耗的脱钩就成为了核心问题。“未来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人类的传统的消费模式,高度依赖资源的消费模式肯定要改变”。

 

如何扭转资源依赖性的消费模式?蒋南青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是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产品是消费存在的基础,也是造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的重点环节。产品生产中应积极寻找替代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等,例如用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提高衣服鞋帽等日用品中生物基等材料的比例。如果突破技术、成本、价格等难题,让绿色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自然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其次是鼓励服务性消费。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也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上,比如旅游、观展、看电影、教育培训、体育这类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比例日益提高。服务消费既能带动经济,同时对于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小,尤其是旅游,走入景区观光游览本身就是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生态系统就是消费对象,门票等形式的消费可以算作服务补偿,用于景区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图片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再次是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物资匮乏阶段到富足阶段的升级,大众百姓的消费观也从追求新颖奢华向健康环保转变。在新发展阶段,应该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兼顾生活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商圈助力可持续消费
当前,消费已成为许多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推动城市消费可持续转型需要将产品、企业、消费者这些要素连接到一起,就要寻找一个有力的抓手。从城市尺度来看,商圈强调的是更加具象的空间维度,为辐射圈内的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消费场所,其超强的人流量、消费力、辐射力、聚集力等特点,对于推动可持续消费具有天然优势。

 

据蒋南青介绍,在联合国层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在可持续城市方面提倡建设资源高效城市,商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比如鼓励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在商场地下层,这样的建设理念可以让消费者一出地铁就能便捷地进入消费场所,省去不必要的中转过程,既能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减少开车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同时拉动消费增长。

 

蒋南青表示,一些城市商圈在某些具体领域已经开展了有益探索。比如苏州的日式淮海街汲取了日本文化对垃圾分类、卫生环境的高标准,整个街区不设垃圾桶。街上路灯间贴有提示,还做了自取垃圾袋位置指引、灭烟处等指引。北京西红门荟聚的宜家卖场,设立可持续主题展示走廊,在绿色产品展示、可持续消费理念倡导方面进行传播,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背后的可持续故事,引导做出低碳选择。

图片
苏州淮海街被打造成“无垃圾桶街道”
她强调说,随着智慧商圈建设加快布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将排放数据显性化,也将为城市购物场所绿色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居民个人的衣食住行也可以通过碳账户一目了然,帮助个人消费行为做出低碳选择”。
*此次专访为《“圈”出美好:城市商圈推动可持续消费指导原则》项目过程中专家系列访谈之一,VISA为此项目支持单位。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1-2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3115-110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cgci@icnc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SHARE
TOP